1)第三百六十八章 西安事变之导火索_重生之征战岁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种酝酿在两个人心中已久的想法,却彼此从未交流过,因为这种想法太过于大胆,用过去的话来说,这就是造反,是诛灭九族的大罪,担系着自己和手下十几万将士的身家性命。

  今天,蒋委员长的压力和固执,把他们的命运,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,双方目光之中的含义,彼此都读懂了,可是,总得有一个人,把这层窗户纸捅破。

  杨虎城身上,关中汉子的刚烈,表现出来,他目光炯炯的问张学良:“汉卿,干不干?”尽管这几年张学良委曲求全,是为了自己手下二十多万,东北军将士的前途和命运考虑,多方忍让,可心底那种东北汉子的豪爽,也未曾消失,两双大手,紧紧的握在一起。

  一个震惊中外的大事件,就在这里决定了,也许,张学良和杨虎城只是为了自己和手下将士的前途命运,才冒险一搏,可是,他们决定了之后,就注定会在历史上,写下浓重而光彩的一笔。

  也由此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,和中华民族的命运,注定会被称之为民族英雄,被代代传诵。

  当然,这只是个二人心中的想法,如果此时出现其他的重大事件,亦或是蒋委员长改变了主意,事情就不会发展到后来的结果。

  可是,历史没有这么多的如果和假设,历史就是历史,是已经发生的事实,后来的人们,也只能去猜测历史发生之前的事情。

  张学良和杨虎城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,并没有立即动手的打算,他们还要尽到人事,尽到做为下属的最后努力,向蒋委员长,向他们的领袖,做最后的劝说。

  由张学良出面,担当这个角色最为合适,对蒋委员长进行

  “善说”,最后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,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,因为张学良有毁家杀父的切身之痛。

  十二月七日,张学良来到华清池五间亭蒋委员长下榻之处,正在房间内向各位大员们面授机宜的蒋委员长,听到是张学良求见,心中一阵恼火,他知道张学良来的目的。

  对于不再剿共这个问题,蒋委员长已经很厌烦了,不想再和张学良争论,也没有争论的必要,可是,张学良已经到了门口,避而不见,显然不太妥当,何况,还要东北军打头阵。

  众人告辞,蒋委员长端坐在大厅,等待着张学良,可想而知,这种心态和情绪之下,双方见面,会谈出什么结果,尤其是双方的立场和观点,都处于极端的对立面儿。

  张学良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,来向蒋委员长进谏的,他是个性情中人,心底顾念着多年的情分,和换帖金兰之交的义气,他的心里还存在这一丝幻想,希望这次能打动蒋委员长,使蒋委员长改变主意,这样,就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。

  张学良的情绪非常激动,刚一见面,就慷慨陈词,历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undu5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